也許這不是事實。但我爽到幾乎是跳著離開出版社。
《柬埔寨吳哥行》說實話,我是很愧對她的。
我明知,行銷,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。一本書的成敗,內容重要,行銷也很重要。但我推拖、裝傻、滯留烏山頭水庫旁讀書,連一個廣播或電視的通告都沒上。日記裏甚至裝模作樣寫著:「怎麼可以讓自己商品化呢?成為資本主義下的商品?──不可以。」
- Aug 03 Thu 2006 01:36
快三刷小感言
- Aug 02 Wed 2006 21:41
賣門票的石油公司 SOKIMEX
- Aug 01 Tue 2006 21:01
飛天仙女局 Logo無所不在
- Jul 06 Thu 2006 21:28
複製的想像
1. 複製的宿命論
生物複製,為了求生存,為了求進化。
而人類繁衍,也脫離不了生物複製的境界,不僅種族性別,外貌身形,智商性格,通常舉止脾性,眼波流轉,聲調氣息,也少有挑剔地複製了起來呀。乃至於教育、階級、經濟、居住環境……也近乎無可掙脫的複製一代,又一代。
- Dec 27 Tue 2005 16:12
【經過】故宮拍電影?

故宮拍電影?
拍電影不稀奇,故宮拍些影片也著實沒啥大不了的事情。但這部由故宮出資,鄭文堂導演的【經過】,不僅挑戰了國片中最虛弱的劇情片類型,還有情有愛,有歷史有文物,甚至上了院線,台北票房據說有一百多萬台幣。那麼,我想,這就是一件值得探究的驚奇了。
- Dec 08 Thu 2005 20:45
捐血記 兒童醫院音樂會
- Dec 06 Tue 2005 23:04
施亞努國王 是電影導演?
- Dec 05 Mon 2005 21:54
體驗柬國電影院 樂趣暴力十足
- Dec 03 Sat 2005 22:19
《柬埔寨吳哥行》序
好了,「幹嘛要去柬埔寨?」你或多或少發出這疑問。
我承認,當初我的理由並不高明。我怕熱、怕太陽,連跨過濁水溪以南就哇哇叫。柬埔寨,這個光聽名字就很燥熱的地方,我壓根沒想要去過。當時突然勇敢擺脫熱的恐懼,不是因為吳哥窟的偉大遺蹟兼世界七大奇景,而是因為我的朋友在柬埔寨,當海外志工。
今年(2005)一月,她辭去台灣大廟故宮博物院的正當職業,跑去有很多古廟的暹粒工作,雖不訝異她的決定,但卻好奇那地方究竟魅力如何強大,讓她火速飛奔過去?
- Nov 25 Fri 2005 00:44
新書封面
- Nov 24 Thu 2005 16:07
台南.電影.2005南方影展
從小在台北長大求學的我,是影展的超級愛好者。金馬影展、台北電影節、光點的北歐影展、小津安二郎影展、鬼魅影展、電影資料館的小規模影展……從來只有影展多到看不完憂慮的我,卻在搬到台南南藝唸書後,恍如被打入偏遠冷宮,坐困遠方愁城。甚至在瞧到網路上金馬影展的片單時,眼眶泛紅。
有堂課老師曾說,台北人的觀點很「平面化」,中南部人反而想法會有其「層次感」。我忘記這段話的立論基礎是什麼了,至今也依舊不同意如此說法,但我確實在台南生活的適應上,一次又一次的,必須扭轉自己原有的習慣方式。
例如早已習慣搭乘捷運公車的我,發覺台南公車彷彿是一台優雅的展示品,班次少,乘客也少,當然也很少有如台北擠爆混亂的場面;在南藝更不用說了,沒車根本那兒也難去得了。但就另一個角度來看,其實她的資源很豐富,你瞧,台南很少有搶停車位的問題,南藝圖書館更是令我震驚的寬敞和漂亮,尚未看完的書可以簽上學號暫擺桌上一週?!真是彷彿置身天堂。
- Sep 25 Sat 2004 22:45
想起台灣電影「生命」
早已與戲院絕緣的爸爸,突然問我:「最近有一部電影,讓陳水扁流眼淚的,那是什麼片呀?」
「那是吳乙峰的九二一地震後的紀錄片——生命啦!」
我感慨的是:台灣的電影,好像非得跟政治人物牽扯,才能發出光與熱。之前也有一部很棒的紀錄片「跳舞時代」,它之所以能夠賣座,多少跟李登輝等政要推薦有關。但這是長久之計嗎?
從前總認為,政治太醜惡,跟咱們藝術文化還是切乾淨的好。但事到如今,台灣電影壞到谷底的地步,事實擺在眼前,新聞局電影處、文建會成日忙著召開會議、拯救電影,但卻對最基本的電影歸屬單位,又常常鬧著丟皮球之爭。文化部沒個影,更別提談了又吵、改了又變的電影輔導金政策,最慘的還是那個電影文化中心,沒錢沒地啥都沒,像是附庸在政黨輪替中的小小籌碼。每經歷一次選舉,換一些人,作風變了,之前的努力又成了泡沫。
- Apr 22 Thu 2004 22:23
【我的父親母親】純粹的美

章子怡的銀幕處女作,張藝謀從一支洗髮精廣告發掘她,那年她才大三。雖然飾演農村鄉下女孩,但她秀緻剔透、清麗脫俗的身形,彷彿渾然天成具備觀眾認同的明星氣質,連李安都形容她擁有「老天爺賞飯吃」的臉。
本片中她費盡少女心思,傻氣嬌憨地向城裏來的男老師示愛,掙得鄉里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婚姻。鏡頭中她燦爛固執的笑眼、稚氣純真的奔跑模樣,自然流暢詮釋出一貫張藝謀影片中女性強烈突出的形象,也讓本片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。
- Mar 18 Thu 2004 00:07
相見恨晚?--淺談大衛連的【邂逅】
【邂逅】(Brief Encounter),另有【相見恨晚】之譯。故事背景是四○年代的英國,講一對相逢恨晚的男女,彼此青睞卻因都已結婚而無法結合。
題材好老掉牙,卻好看也好喜歡。
老掉牙的題材,八世紀唐詩已有「還君明珠雙淚垂,恨不相逢未嫁時」之句。但以電影作媒材的【邂逅】也算老,1945年黑白片,比後來賺人熱淚、類似主題的【麥迪遜之橋】、【出軌】、【花樣年華】都老。
但問題是,你們究竟在「相見恨晚」些什麼呢?
- Jan 14 Tue 2003 00:52
文物背後的公務員精神
曾在故宮工作,因此當年常跟眾多珍貴的寶物,眉眼相對,心神交流。
大約是自己資質魯鈍,更不知天高地厚文物貴重,竟只曉得故宮幾項出類拔粹,又絕對令人記憶深刻的一般感受:滑溜潔亮容易摔跤的地板、溫度低到總逼人打噴嚏的冷氣,以及幽暗柔和迫使人昏昏欲睡的燈光。
別怪我,我很誠實。除去上班,上回來故宮恐怕是小學時候的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