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奧林匹克運動場

  

  高雄世運剛熱鬧風光結束。老實說,本來我是那種標準欠扁的唱衰份子,想我們蕞爾小島竟要舉辦世界運動比賽,這豈不正如小腳愛穿大鞋般自不量力?──沒想到,我這目光如豆又毫無世界觀的小姑娘,光是用「看電視」瞧世運「開幕」,先是驚訝地下巴快掉下來,再為自己淺見羞愧到無地自容,最後,竟毫無招架之力地感情豐沛到眼淚都快流出來……?!

 

  由台灣本土強烈風格的布袋戲拉開序幕,加上電音三太子、黃小琥、信樂團,以及外國美聲的海利、羅素華森等表演,我看得目不轉睛,詑異連連。這簡直是創意十足,結合東西的巧妙搭配,既將在地文化特色利用聲光效果戲劇方式表達呈現,又融合台灣與西方的樂手共同演唱,傳遞出無與倫比的爆發力及傳染力。

 

  不過,最摧淚我的一幕,其實是四十輛自行車,隨著馬拉松好手林義傑的腳步,跑遍了世界各地,影像燈光交織投射出如地球環繞般的世界地圖,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。逐漸地,我們隨著林義傑繼續跑,頓時間,台灣地圖緩緩而現,他跑繞台灣一圈,然後跑向了高雄……

 

  我想,這次世運大贏家絕不只是高雄這座城市,更是台灣透過運動與媒體傳送出去的地位形象。這麼也許比喻失當吧,但我腦裡蹦出的,正是1938年著名德國紀錄片女導演萊芬斯坦(Leni Riefenstahl),這位因為替納粹希特勒拍攝多部影片而頗受人爭議的人物,曾經為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,拍攝出震撼人心的紀錄片──【奧林匹克】(Olympia)。

 

  姑且不論道德倫理層面,但【奧林匹克】的影像,可說精緻流暢地表現出運動員肌肉與身體的美感,以及爭取勝利光榮的運動家拼勁,它不只塑造出神話般的運動員英雄形象,更展示了當年納粹政權絕佳的運動文化實力。

 

  我也正是因為看到【奧林匹克】這部紀錄片,促使去德國柏林旅遊時,不忘去瞻仰一下位於柏林西郊的「奧林匹克運動場」。

 

  這座被戲稱「希特勒餘孽」的納粹球場,在歷經二次大戰炮火的攻擊下,仍完整地倖存下來。冰冷的清水混凝土造型,奧林匹克五個圈圈的標誌,冷靜俐落地以鋼索懸吊在兩根垂直高聳的混凝柱上,這是1936年希特勒為了舉辦奧運,特別指定建築師Werner March設計建成,2006年,這裡也是德國舉辦世足冠軍決賽的場地。

 

  那天傍晚的柏林,飄著毛毛細雨,沒有太多遊客。我站在這座運動場前,遙想七十多年前,這裡是多少政治家、運動選手、電影工作者互相交織而成的奇妙場面。

 

  影像的力量,絕對超乎人想像。運動不只是運動,競賽也超越了競賽的可能性,開幕閉幕秀也不再只是國家政治文化實力的展現,更是一場狂歡式的嘉年華會。而當一切繁花落盡,政權更迭,留下來的,卻是一座運動場建築而已。也許找一天,親自去高雄參觀那座由知名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的世運主場館吧,說不定,那才是真正會流傳千古,屹立百年,令後人實地親身觸碰的實體物。除此之外,就都只能靠影像了吧。

 

  在柏林,我的相機丟了,用貴到爆點的即可拍,歪七扭八地拍了一張仰望「奧林匹克運動場」的門面入口,就請看倌們見諒了。

 

 

柏林奧林匹克運動場

地址:Olympischer platz 3, 14053 Berlin

電話:+49-(030)-3068800

交通方式:地鐵U2線至OlympiaStadion站;或S5, S7, S75, S9線至OlympiaStadion

網址:www.olympiastadionberlin.de

 

*原載於《Go台南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ja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